记者从中集集团获悉,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铁建风电2000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我国海上风场开发再添重器。
铁建风电2000船长136米,宽53米,航速约8节,搭载DP-2动力定位系统,能够灵活应对水深80米以下的海上风电施工挑战。相关负责人表示,铁建风电2000风电安装船拥有3个侧推、3个全回转艉推,取证无限航区,可自行航行到全球任意指定作业地点。
总台央视记者:张伟
一年一度的纵览基础设施大会(YII)暨基础设施数字化光辉大奖赛颁奖大会在2021年12月初如约而来。 在共计31个奖项中——19个光辉大奖类别奖、22个创始人荣耀奖,中国共斩获10个大奖,可谓十全十美。 对这场由Bentley搭台、由16个独立评委评选而出的大奖赛,我通常从两个维度来观察:一是全球数字化的新趋势,二是中国获奖项目的数量与数字化创新维度的变化。 在57个决赛入围项目中,绝大多数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 从与中外勘测设计院和业主单位的交流中,所有人都告诉我,数字孪生已是他们所有人必然的选择。 这批数字化开拓者不就是在开创传说中的元宇宙吗?普遍认知里的“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且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给人一种重生于第二世界的感觉,而这个空间的存在关键就是数据。 从中国西北到华中的高铁到英国的轨道交通,从南海的海上风电场到新加坡的国家城市,从*的大型水利枢纽到纽约的高速公路......一个个现实工程合并着数字孪生模型正由设计者与建设者创建着,在不久投入运营后,传感器、摄像头等导入的人、物和场数据很快将让这些孪生体更加丰满、更加鲜活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正在发生的一切,从荣获YII 2021创始人荣耀奖的四大中国项目开始。 在第一天的 2021线上纵览基础设施大会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光辉大奖赛系列活动中,22 个创始人荣耀奖获奖者得到表彰,他们代表了对基础设施进步和/或环境、社会发展目标做出了显著贡献的组织或个人。 四大中国项目因为数字孪生技术的杰出应用以及对于双碳目标等环境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荣膺大奖。 谈到中国,Bentley CEO Greg说,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基础设施工业化、数字化的好地方,中国用户在这两方面都创建了众多杰出的数字孪生案例。 谈及中国荣耀奖获奖项目,创始人兼CTO Keith Bentley不惜赞誉之词,也道出了中国数字化成功的底层逻辑:“2018年,我去了西安,从那次旅行回来,我为整个中国各项发展的规模之巨大而感到震撼。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说服别人采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 但是,中国人热衷于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伟大的工程,而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总能顺利完成。 ”一、海油平台的运营数字孪生:以更高效的投入,办成原来办不到的事许多人会问,如何走向数字化,如何做数字孪生,很艰难吗?关键在于路径和技术的选择。 目前,我国近海区域分布着不少于200个石油钻井平台,不少于18个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平台,这些平台集生产、储油、卸油为一体,其远程维护工作任务重,仅运维人员乘坐直升机前往运维地点就很费时费力费钱。 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三维可视化应用室石主任介绍,在服务海油集输平台FPSO项目中,如果能够建立所有平台的实景三维室内外一体化三维模型数据,构建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场景,即使远隔千里也能身临其境,不仅可以降低人员出海密度,还将大大提高整个海油系统各个平台的运行效率,极大增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此前的许多尝试都未能如愿,要么是工程模型,要么是逆向建模,整体体验到的与真实场景出入较大。 采用了Bentley的实景建模等技术后问题得以高效解决。 此次使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多角度航空遥感技术、静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高分辨率视频环绕拍摄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采集数据,使用Bentley ContextCapture软件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形成了活生生的数字孪生模型。 石主任认为,数字孪生模型不止在于信息的传递,也在于直观的三维可视化数字表达,这个项目将数字孪生技术、海油平台与船舶工业结合,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船舶设计、制造、运维、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是解决目前船舶行业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西十高铁的综合项目数字孪生:全程数字化,树立行业标杆在走向长大段落铁路工程数字化之旅的开始阶段,在国内外尚无成熟先例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信心十足,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是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的设计单位,是第一次在长达250km以上的铁路工程项目中全面采用Bentley平台开展施工图正向设计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中铁一院)总工程师兼技术负责人许兴旺作为西十高铁BIM设计总体给笔者介绍,面对工程复杂(山区铁路地形复杂多变、过渡衔接多)、特殊结构形式多(10公里以上隧道5座、车站设计桥梁4个、特殊桥梁5座)、BIM标准多(铁路BIM联盟共颁布13本标准)、站前站后19个专业需同步开展全部工程设计等种种挑战,铁一院领导和员工全院上下齐心,最终用了6个月时间完成全线BIM正向设计,实现了国内铁路工程BIM设计新的突破。 怎么办?第一步是制定策略:设计始终贯彻标准是支撑、模型是基础、协同是关键和数据是核心的设计理念。 第二步是练好内功,自2017年开始,以Bentley平台为基础,系统研究铁路工程BIM正向设计技术,包括建模、出图、数量计算、计算分析、设计协同、文件交付等方面,根据需要研发了66个软件模块。 开展了13期Bentley软件培训,使设计人员能够通过Bentley平台开展项目设计。 第三步是制定标准,到了2019年3月开始依据铁路BIM联盟标准编制了企业标准、项目标准以及19个专业实施指导书,对西十高铁BIM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研究。 第四步是组织实施,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间,组织生产人员近200人,开展了全线BIM设计。 这次数字化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一体化正向设计,所见即所得;站前站后工程同步设计,大大提升了效率;完成满足施工图LOD3.5精度的BIM设计成果,并基于BIM设计成果的出图、算量和模型文件交付等技术应用,建立与完善铁路工程全专业BIM技术应用技术体系与设计能力;验证了中国铁路BIM联盟颁布的BIM设计标准,验证了Bentley设计平台能够支撑长大干线铁路BIM设计。 三、大丰海上风电的数字孪生平台研发:设计已经不是事,智慧运维在走来在每一波历史大潮中,弄潮儿总是先行一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当网络上还在热烈争论着元宇宙的是是非非,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江苏大丰H8-2#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的EPC总承包单位,已经在海上风电数字孪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2021年11月28日20时48分,随着24号风机叶轮与发电机精准对接,三峡能源投资、三峡上海院总承包建设的江苏大丰H8-2#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机安装,迈入全容量并网发电冲刺阶段。 该项目位于江苏大丰区毛竹沙北侧海域,场址中心离岸距离72千米,是国内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场,共布置38台4.5兆瓦风机及20台6.45兆瓦风机。 该院利用Bentley的iTwin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建立全风场BIM信息模型,关联建设期档案、属性,形成虚拟风场竣工电子资产,通过开发全生命周期海上风电数字孪生平台1.0,实现风电场资产的系统、优化管理。 该院智慧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滕彦对笔者说,数字孪生技术在这个项目的应用有三大亮点。 第一,数字化技术为复杂项目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个项目大部分结构是装配式,传统的钢结构设计比较复杂,钢节点要一个一个的描,而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这样复杂的钢节点可以通过参数化设计自动生成。 利用三维模型生成二维图可以很快很好地出图,材料报表数据也很详细。 第二,数字孪生技术提升了设计效率。 比如做海上升压站,以前用SACS做分析还要再建一次模型,现在结合了iTwin数字孪生技术,三维模型可以直接导入SACS做分析,对于整个设计流程的打通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打通整个产业链。 例如,建设单位特别希望设计院提供设计模型,他们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做深化,便利了设计施工一体化。 在大丰项目,上海院将BIM技术做了延伸,搭建了以BIM模型为核心的工程建设管理平台,借助可视化技术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资金管理等等。 未来,数字孪生将会延伸到运维阶段,届时可以通过物联网等方式搜集动态的运营数据,和之前的工程数据进行融合,为不同的业务场景提供数据支撑。 当我问滕彦副院长做数字孪生有哪些难点时,她谈到数字化设计给我的感觉已是云淡风清,在她脑海中盘旋的更多在于运营阶段数据的接入、融合和服务。 四、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的数字化攻坚:技术创新成就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正如我们许多人都会追问生命的高远意义一样,数字化不仅带来业务层面的价值,也带来贡献于行业与社会的意义。 在狂风劲吹、海浪狂涌的台湾海峡建设海上风电场,困难有多大?可想而知!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项目位于福州长乐以东海域,水深范围41~47m,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45km,项目地处外海,没有通讯信号,无法采用常规 RTK 测绘手段,给测绘、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 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决定采用吸力筒导管架基础结构形式这一创新技术来建设这个风电场。 吸力筒导管架基础结构形式价值很高,比如使用的钢材量更少,节省施工时间,而且易于拆除,对环境友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精确地模拟吸力筒与土体的交互作用,同时也要求将上部导管架与下部大尺寸吸力筒的设计进行协同考虑。 永福股份发电事业部海上风电中心主任游先辉说:“我们的要求是要高精度的结合和计算,这是我们项目最具特色的一点。 而且要实现结构技术一体化设计、设计施工一体化。 ”许多尝试都未能成功,直到Bentley的三维分析建模软件给永福股份找到了突破点。 Bentley在海上风电行业同时提供海工结构设计标准软件SACS以及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彻底解决了大直径单桩以及吸力筒等风电行业中常见的大尺寸桩基的设计难题,即桩土相互作用模拟以及结构岩土集成化设计。 接下来,永福股份着手于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和智慧运维,这些都是数字孪生技术的事。 该项目获得的是创始人ES(D)G荣耀奖,奖励永福股份以数字化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个海上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500兆瓦,每年将助力减少15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为一系列环境与社会目标而贡献。 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风向,驱动着数字化的未来向好在与Bentley CEO Greg Bentley的对话中,行业观察家、AEC ADVISORS LLC总裁Andrej Avelini说道,数字孪生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四大行业趋势将带来行业羽翼下的长期风向。 第一大趋势,基础设施需要修复和强化,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适应力。 第二大趋势,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将大行其道,环境处于核心,这对电力水利、市政交通、数字工厂还是所有行业都适用。 第三大趋势,能源转型和各行各业的可再生和电气化以及经济的脱碳同样将重塑社会与经济。 第四大趋势,数字化已来,向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技术快速地转型已经成为现实。 Greg Bentley说,基础设施的施工和运营,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我们的基础设施资产需要做出非同寻常的适应和改造,才能帮助减少碳排放。 对于Bentley,我创造了一个新词ES(D)G,D即数字化,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孪生解决方案赋予这一改变,助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资产和组织。 Bentley全球高级副总裁、北亚区总裁刘德盛谈到,我们要在内部加强新型的科技化文化,在外部通过Bentley的产品组合和服务,继续助力我们的用户推进和传播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理念。 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首席执行官Matthias Rebellius在和Greg Bentley前瞻未来的谈话中,分享了双方在欧洲合作推进数字化的成功案例,既带来了业务的增长,也打造了系列造福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项目,包括英国的轨道交通、瑞士的食品厂、德国的公用事业单位和智慧园区。 同样地,数字化技术在中国造福于越来越多的环境与社会项目。 今年入围光辉大奖的七台河桃山湖生态水利治理工程由七台河市建河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设计与建设,项目全长约800公里,涉及水利、市政公路桥梁和园林绿化,有四家设计单位和几十个施工队伍参与,采用统一底层数据环境进行协同设计与同步建模,实施了数字化征地拆迁、数字化梁场制造、数字化智慧建造,优化了现场施工布局,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保证了绿色施工,保护了环境,成功入选国家“山水田林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库。 负责该工程BIM总体设计的黑龙江省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梁旭源和他的伙伴们连续四次以不同领域项目入围纵览基础设施光辉大赛,并两次荣获大奖,如今又已着手新项目的数字化创新,为2022年数字化光辉大赛热身了。 每一个行业的创新成就,都源于一群数字化先锋砥砺前行的探索。 一年一度的纵览基础设施大会,都因为一项又一项的数字化创新而益发精彩。 而数字化的普及应用,将给机构带来效率的提升,给产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科技赋能的美好生活。
1、金风GOLDWIND金风科技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风电事业的推动者,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解决方案的行业领跑者。 GOLDWIND是在深交所、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公司,2019年获得“全国质量奖”,金风科技已实现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超过60GW,35,000台风电机组,全球员工近9,000人,在全球设立 7大研发中心,拥有专利技术申请4,500余项。 所属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远景能源ENVISION远景能源是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聚合全球可再生与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实力,以智能风电为切入,通过创造性的技术与设计,把能源科技打造为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产品,目前拥有覆盖智能风机、智慧风场、分布式风电、智慧储能等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其业务足迹遍布全球,收获的订单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属公司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3、明阳智能明阳智能致力于能源的绿色、普惠和智慧化,是全球化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 业务涵盖风能、太阳能产业,是全球海上风电创新企业。 已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能源企业集团。 公司获得超过30种机型的设计,900余项技术专利,投运遍布全国400多个风力发电场项目。 所属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4、Vestas维斯塔斯维斯塔斯是全球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业务覆盖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服务,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装机逾132GW,是全球领先的风电解决方案提供商。 1986年进入中国,在山东安装了中国最早的风力发电机。 1999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2005年在天津建设其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一体化生产基地。 2020年底在中国的装机总量超过8.4GW。 所属公司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5、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是一家以风力发电机系统设计与制造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提供陆上和海上风电服务。 作为全球海上风电的行业领先者,致力于突破海上风电技术发展的界限。 1991年推出全球首个安装于Vindeby风电场的海上风机。 其生产基地遍布全球,业务覆盖全球所有重要地区市场。 所属公司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6、上海电气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风电机组智能设计制造、风场智能运维、风资源评估、数字化风场投资开发、风电场资产智能管理、智慧能源等,目前风机产品实现1.25MW-8MW+风电机组全覆盖,是国内海上风电领先者。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拥有6大研发中心,12个制造生产基地和8大区域服务中心。 所属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运达风电WINDEY运达风电是国内较早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究与制造的企业,是中国风电发展史的拓荒者和创新者,2019年上市(上市代码),公司主要提供覆盖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服务,同时将业务链延伸至风电场的投资运营。 公司拥有员工1200余人,在杭州、河北和宁夏设有三个生产基地。 所属公司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8、中车风电中国中车旗下,主要提供风电整机、发电机、叶片等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并提供后市场运维、风电场开发等服务,是国内较早从事风电装备制造的企业之一。 中车子公司山东中车风电有限公司、中车株洲所从事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 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是国内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领先企业。 所属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9、中国海装中国海装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单位,专业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及其系统总成、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和新能源投资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内布局了八大总装基地,在海外布局了欧洲研发中心和北美总装维护基地,目前为近200个风场提供运维服务。 所属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10、东方风电东方风电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整合旗下风电业务资源,组建成立的一家风电产业一体化专业公司。 东方风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能效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和科学化、定制化运维服务方案,在行业内率先推出4.5SMW系列陆上、7MW和10MW等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ACOM风电智慧系统。 产品批量出口国外多个国家。
“蓝色中国”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高居世界第一。 “向海争风”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蓝色动力”。
2022年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按《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最新数据,目前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势头强劲,2021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倍,累计容量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容量连续多年领跑全球。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与整个欧盟相当,减排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风力发电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之一。 与陆地风电不同,海上风电更少受占用土地、噪声污染等因素制约。 就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而传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海上风电有利于弥补这种能源供应与经济重心逆向分布之不足。
“向海争风”的一大支撑是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 2021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并网发电,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储能”海上风电场建设进入储能交付期,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去年7月,我国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安装了国内第一台漂浮式海上风电组,它的单机容量达5500千瓦,每年可以为3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力。 这意味着继光伏之后,海上风电也闯入了“清洁能源”的赛道。
踩着钢丝发电
海上风电的技术难度有多大?
风电机的一部分是漂浮在海面上的, “头重脚轻”的它看起来似乎摇摇欲坠。尤其是一旦遭遇台风,在发电之前,风电机先倒下了怎么办?
实际上风电机不仅抗风,能抗的甚至是17级的台风,这样的成就,放眼全球都是第一例。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人们最开始制造海上风电机的时候,也完全是按照地面上的思路去造的。
最广为人知的第一种方法就是“打桩”,简单来说就是在海床上开一个“洞”,把海上工程的“腿”插在里面,使用天然水压和沙土的力量稳固工程的根基。
只不过打桩这种方法需要受到一些限制条件,比如水不能超过一定的深度,以及海床的地面不能过于“松软”,否则都容易导致打桩的工程失败。
除此之外,海上打桩需要用到一种叫深层水泥搅拌船(DCM船)的装备,加上造船的成本,用来建造海上机场那种四平八稳的工程倒是很好用,用来做风电机这种竖直的、高耸的工程,可就不太合适了。
而第二种方法,就是打造一个巨大的、沉重的重力基础,用它的自重将它稳固在水中。
这种方法最著名的运用其实是三峡大坝,能抗的水压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同理,抗个海风自然也是不成问题的。
但重力基础和打桩面对着同样的顾虑,那就是它更适合那种“大块头”,而非“高个子”的工程,而且水越深,重力基础所需要的材料越多,稳固性也越差,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对海床的要求还很高,不是平整的地面就很难建设,十分麻烦。
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在大型海工中大放异彩,但用于海上风电机就显得有点鸡肋了,人们急需一种更适应海洋环境、成本更低、泛用性更广的“地基”。
直到2007年,世界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漂浮式基础。 漂浮式基础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单柱式、半潜浮式和张力腿式。
单柱式平台
“漂浮”和“基础”两个词,看似是矛盾的,实则不然。 因为风电机看似是整个地浮在水上,其实海面下还藏有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杆体,在水面交界处,还专门设置有一个浮台。
与此同时,水底下还有好几个“秤砣”,这些秤砣每一个都重达几千吨,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固定在水中,用牵引绳扯住风电机的“腰部”,将其牢牢固定住,不会在海面上飘远。
由于海上风机的柱子并不粗壮,所以浮水平台也很小,在多方的牵制下,虽然会小范围浮动,却因此不会被刮倒了。 它利用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完全或部分浸入水中的物体会经历垂直向上的推力,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以柔克刚”。
半潜浮式平台
这种方式的设计思路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在水中的表面积,改而增加体积,从而为风电机提供大量浮力。
可惜,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选择是制造一个球体,但球体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佳,因此退而求其次采用了圆柱体。
这些圆柱体垂直分布,组成了一个三角或四角形的平台,彼此之间的距离都大有讲究,决定了最终的稳定性。
而风电机就放在其中的一个圆柱上,显得不太对称,但正是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决定了它在经受风力攻击的时候,可以自行旋转,调整压载重量,从而维持住在海面上的平衡。
我国的这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就是使用的半潜浮式平台,它的最大抗风能力达到了17级台风,也是全球第一台抗台风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机,完全演绎了什么叫不动如山、大国重器。
张力腿平台
这是一种风险和利润并存的方式,它的平台是三、四或五臂构成的星型几何形状,通过特殊的结构产生远大于自重的浮力,即使不需要安装风力涡轮机,也可以达成平衡。
这种方式虽然已经有理念,但主要是用在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之上,尚未在海上风电领域有具体的运用。
海上漂浮式风电的前景怎么样?中国能争取吗?
首先,海上风电相较于地面风电已经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无需占用土地,能够连片开发;
其次是海面上的风力没有阻挡,比地面上的更为强劲,发电的能量密度更大;
最后,耗电最大的往往是沿海的发达城市,而海上风电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而海上风电中,漂浮式风机无疑是最先进的,因为它可以安装在固定式风电机到不了的深度,因为后者需要海床作为基础,所以只能在最多30米的水深下进行安装。
而漂浮式就不一样了,水越深,它越高兴,可安装的范围达到了60~300米之间,这造就了它超乎寻常的泛用性。
除此之外,固定式风电场的安装需要使用大量的基础船只,如之前提到过的DCM船,同样建在海底下的“地基”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
而漂浮式风电场的大多数工序,如制造、组装等工作,都可以在港口完成,之后只需要使用拖船和电缆敷设船将它运到指定位置即可,节省了一大笔成本,在工艺成熟之后,工人数量和建造时间也可以大幅度缩减。
可想而知,由于近海的资源有限,今后世界上的海上风电也大概率会将漂浮式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也不例外,我国近期研究出的,能抗17级台风的海上风电机就是其铁证。
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
实现并网发电
2022年1月16日,在全体建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首批风机实现并网发电,这标志着该项目跨过了建设过程的又一里程碑节点,进入了建设与生产并行的新阶段。
傍晚,记者来到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塔基上,抬头仰望,伴随着晚霞穿破朵朵层云,一扇扇叶片撕破长空,一台台风机陆续转动起来。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风机光塔筒就高达104.33米,每片叶片长达76.6米,重达36吨。 在塔筒内,记者看到了正在调试网线的运维工程师武学成,为风机的并网发电作最后的检查。
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风机运维工程师 武学成:现在我正在看工作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节点,检查一下风机内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问题,风机是否具备并网发电的条件,如果可以的话我这边就开始和中调那边申请,申请这台风机具备并网发电,经那边同意之后我这边就开始并网发电。
困难面前方显伟大,海上风机并网发电比陆上更是多了天气和海况等不确定因素,除此之外,茫茫大海上,通讯也是一个较大的困难。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大家不分昼夜的齐心协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五台风机顺利并网发电,实现了蓝天下的“舞动”。
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 林显桓:因为我们海上风机并网调试是远离陆地的,面临生活工作上的困难比较多,目前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就是天气和海况的不确定性,造成窗口期比较短,但是我们也在尽量想办法去克服这种困难。
据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五台风机的成功并网意味着项目跨过了建设过程的又一里程碑节点,进入了建设与生产并行的新阶段。 下一步,他们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
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变电运行值班 薄忆主:目前这五台风机已并入南方电网,五台风机运行稳定。
据了解,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拟安装单机容量5.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55台,同时建设了220千伏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各一座。 整个项目建成之后,预计为广东每年带来8亿度上网电量。
神泉“神速”助力碳达峰
6月3日,随着中国能建广东火电“能建广火001”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将7号风机叶片轮毂与机舱在百米高空精准对接,由中国能建广东院EPC总承包建设的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完成吊装,同时该项目11兆瓦风机首桩也完成了沉桩作业,为冲刺年底全容量并网打下坚实基础。
神泉二项目是我国首批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发电项目之一,也是“十四五”时期粤东地区首个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 场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南面海域,总装机容量为502兆瓦,拟布置34台单机容量11兆瓦风电机组和16台单机容量8兆瓦风电机组,配套建设1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10回66千伏集电海底电缆和2回220千伏海底电缆。 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开工建设的单机容量10兆瓦以上风电项目,单桩沉桩和风机吊装工序均进行创新,将为我国大机型海上风电建设积累经验。
此外,神泉二项目是我国首批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发电项目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7.43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52.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29万吨,将大力推动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单机容量在10兆瓦级以上的海上风电项目,神泉二项目在单桩沉桩和风机吊装工序方面均进行了创新优化,为我国大机型海上风电建设积累经验。 此次“能建广火001”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组为明阳新一代海上风电大兆瓦机型,是目前国内量产轮毂中心标高最高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21世纪的未来就是海洋的未来,今后我国的海上风电机组如果发展起来,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就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即将更进一步。
每张都能做屏保,航天视角看风
最近“吉林一号”的卫星遥感影像
让我们大呼“张张可做壁纸”
通过“吉林一号”的拍摄
让大家有机会从太空视角
领略我国海上风力发电的壮阔美景
尾声
30年前,面对达坂城千年一贯的大风,第一批中国风电人有一个朴素的梦想:在这里安装成百上千台风机。
20年前,他们的梦想变成了有生之年造出中国自己的风机,使风电设备“彻底国产化”。
今天,中国风电还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 金风科技与巴西风电项目合作,远景能源中标哈萨克斯坦风电项目,明阳智能计划在英国投资建设一座叶片制造厂、一所服务中心……仅去年12月,中国风电企业就拿下了7个海外订单。
明阳智能进军欧洲市场
在国际能源博弈中,有了实力,才有说话的底气。
尽管在高端零部件上,中国风电和国际巨头相比还有差距,但就像光伏、新能源汽车,就像无数个从低谷走来的中国制造业一样,中国风电,终会等来厚积薄发的时刻。
而风电,只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
无论市场是激进豪放,还是审慎求稳,无论政策是补贴扶持,还是严进严出,无论是风、光、水、氢合力发展,还是储、存、运、输各自为战,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的只有一个——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下一个10年,中国还将乘“风”破浪。
编辑丨曹忠秋
审核丨曾 翔、肖 然
自贡疫情防控